這本書我還沒看過,聽到專訪後,讓我換一個角度思考步道、生態跟人之間的關係,也讓我對生態保育有更深一層認識。
作者回到台灣後,換個角度來思考發起台灣步道志工,並籌畫千里步道,要做一條人文保育的路。
千里步道籌畫中心: http://www.tmitrail.org.tw/
台灣步道志工官方網站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trailstw/
看來假日爬山可以換成步道志工囉!
========
「千里步道」運動是什麼?
<摘自千里步道籌畫中心>
「千里步道」運動是什麼?
千里步道運動是2006年4月23日由徐仁修、小野與黃武雄三人連袂邀請大家,共同來發起的一項「大地運動」,目的在於「重建環境倫理」、「回歸內 在價值」,並「發展台灣新文化」。初期由「社區大學」與「荒野保護協會」默默耕耘,透過開放參與的方式讓許多關心生態人文,關心台灣社會的民間力量,從各 方向注入。歡迎更多的團體與個人共同來發起,共同經營。
這項運動直接的訴求,是探查並創設出一條美麗的環島步道,供徒步者與自行車能悠遊其中,同時寄望步道周邊能立法設為「美麗風光保留區」【如英國的 Area of Outstanding Natural Beauty,縮寫為AONB,參見蔡建福〈綠道的規劃與花蓮的鄉村發展〉】努力保留台灣山海原有的自然與人文之美。
為了避免步道工程對自然生態的進一步破壞,這項運動提倡「自然路權」主張,儘量就現有道路(含山海小徑或古道)進行規劃與連結,將原有完全由汽機車壟斷的路權,部份還予徒步者與自行車;只有在少數路段,才關闢新路。
這條步道有主幹道與支道,臨山近海,伸入平原。
步道沿線紀錄周邊的生態與文史,設劇場或音樂藝文、手工藝與說故事等活動場所,蔚為民間進行文化活動的開放空間。某些經細心評估過的據點,亦提供農產品或手工藝品,交換買賣的小市集。
步道管制汽機車交通。理想狀況是徒步者與自行車合道,但有時路段限於地形與交通現實,則人車分流:徒步者走幽密小徑,自行車必要時與汽機車使用同一道路,但路面高度與材質須作區隔,使自行車能有專用車道。
這樣的考慮有助於串連出一條環島的步道,【請參看〈當你出門去探查〉一文】。目前即使是技術層面的問題,都還困難重重,必須凝聚廣大的民間力量,深入社會基層,激發在地參與【參見張長義、蔡博文〈千里步道運動與在地參與〉】,以集思廣益,才能逐步解決問題。
步道有時亦進入村鎮或城市:一方面提供行路者(含自行車)補給或休憩,也讓他們多認識各地風情;另一方面有利於城鎮發展,步道進入城鎮後的街道,可規劃為徒步區,促進觀光,提高商街品質,或設行路者專用道,提倡「自然路權」。
至於價值層面的問題,更須發展公共論述,讓台灣社會能藉這個訴求鮮明有趣的議題,反思現代社會中人的內在價值【參見黃武雄〈夢想幾年後台灣出現一條環島的千里步道〉】
詳見官方網站
台灣步道志工之推展
<摘自 台灣步道志工 官方網站>
隨著全國步道系統建置之初具雛形,步道及森林資源的使用量及頻率亦隨之提高,在政府有限的財源下,如何永續維護森林、步道資源,同時提供優質之育樂場所,為經營管理步道系統與森林資源的重要課題。
目 前國人之森林育樂遊憩模式,仍處於消費自然資源、環境資源的狀態,台灣的自然環境多數已被過度消費,近日的高山垃圾清運計畫,玉山排雲山莊下方山坡竟清理 出8噸垃圾。雖然政府積極推動「生態旅遊」及「環境倫理」,卻也只是儘量將消費的程度降低,「LNT無痕山林運動」雖強調不留下痕跡,然而遊客仍是屬於消 費者的角色。
台灣步道勞務志工、工作假期之推展,即是用另一個角度看待自然資源,其最終目的係為轉變大眾的森林育樂模式,使之從消費 者轉化為生產者(或參與者),讓民眾回饋己力參與資源的維護與建設。如此除了可減少公部門的維管經費,亦讓參與民眾與步道、森林產生直接情感,因為曾經為 步道付出心血,相對體認維護步道的辛勞,進而珍惜步道資源,避免過度的消費,永續經營森林、步道的自然資源與育樂品質。
詳見官方網站